肌張力分期針刺治療腦中風後遺症 2019年12月09日
關於腦中風後遺症的針灸治療,在網誌中已經提到很多次,先後提到(1)眾多不同流派的治療,(2)明朝的『針灸大成』分期治療模式,(3)病患家屬花費鉅資感慨、(4)甘肅鄭毓琳/鄭魁山治療模式。
甘肅鄭毓琳/鄭魁山,早在1963年,發表在『上海中醫藥雜志』的報告,就已經針對『拘急硬癱或屬實症』或是『弛緩軟癱或屬虛症』,分別施以不同的針刺治療方式。
今天再次,以『中國針灸』雜誌,在2018年10月,同一期雜誌中,一口氣刊登了兩篇,都是以肌張力分期為標準,分別施以不同的治療方式,兩篇的針灸配穴觀念,其中一篇是以醒腦開竅法為主,另一篇是以拮抗肌/優勢肌搭配為主。分別節錄相關內文於下。
照片說明:2000年4月30日,天津中醫藥大學,石學敏教授『醒腦開竅法』研討會,會場附近所見,雖然能用的方法有限,關心身體健康,仍是大家的需求。(第6回 國際針灸暨中醫(臨床)學術大會, 中國天津 2000.04.29-05.01)
(1)眾多不同流派的治療:
———————
天津中醫藥大學,石學敏教授的『醒腦開竅法』、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的周德安教授、王麟鵬教授,王樂亭教授「中風十三治」、「五臟俞加膈俞」、「督脈十三針」、「老十針」、「十二透穴法」,靳瑞教授“靳三針”,王居易教授“經絡調整法”,頭針配合運動療法,東貴榮教授“陰陽調衡透刺針法”、經筋刺法、“氣至病所”及“針至病所”,《靈樞·官針》刺法….。還有張縉教授的《針灸大成》,鄭魁山/方曉麗教授的鄭氏流派,管遵惠教授的管氏流派,在臨床上有數不完的治療選項。
———————
(2)明朝『針灸大成』分期治療模式:
(3)病患家屬花費鉅資感慨:
(4)甘肅鄭毓琳/鄭魁山治療模式:
———————
『“鄭魁山, 高從光, 張仲徽: 針灸治療20例腦血管意外后遺偏癱的初步觀察. 上海中醫藥雜志1963(09):32-34.”』,
一、拘急硬癱或屬實症:
雙側取穴,或先健側取穴(巨刺)。取肩髃、曲池、合谷、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用平補平瀉手法,以祛風活絡、疏筋利節為主。
1. 如手指拘急,加......
二、弛緩軟癱或屬虛症:
患側取穴或分段取穴或少取穴,
1. 如治療上肢,則先取大椎、大抒等背部穴位,用燒山火手法,.......
——————
(5)肌張力分期針刺治療腦中風後遺症:
『中國針灸』雜誌,在2018年10月,同一期雜誌中,一口氣刊登了兩篇,都是以肌張力分歧為標準,分別施以不同的治療方式來治療,兩篇的針灸配穴觀念,其中一篇是以醒腦開竅法為主,另一篇是以拮抗肌/優勢肌搭配為主。
1.于學平, 嚴姣, and 鄒偉, 肌張力分期針刺治療中風偏癱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 2018(10).p.1035-1038.
2.陳勇, et al., 分期針刺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針灸, 2018(10).p.1027-1034.
節錄內文:
——————
中風常規治療是以醒腦開竅針法為主,配合部分肢體陽經穴,
但臨床中筆者發現這種常規針刺法對於中風早期,
神志恍惚、嗜睡困倦、肌張力低及病情較重者較為適宜,
而對於中風恢復期、肌張力增高及病情較輕者則非最佳選擇。
因為常規針法中的水溝、內關、三陰交等穴的刺激量較大,容易誘發肌張力增高,並且患者很難長時間接受這種針法,而依據肌張力進行分期針刺治療可能將是更佳的方案。
——————
——————
分期針刺治療,弛緩期加痙攣期共計治療4周。
(1)弛緩期:醒腦開竅結合手足陽明經穴刺法。
取穴:水溝、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梁丘、足三里、上巨虛、解溪。
操作: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選用0.35mm×50mm毫針,
水溝穴行雀啄刺法;肩髃穴向下直刺40~45 mm,梁丘直刺30~35 mm,施捻轉提插瀉法;
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上巨虛、解溪直刺15~40 mm,施平補平瀉法,刺激量遵循「寧小勿大」以患者舒適為宜。每日1次,留針50 min。
(2)痙攣期:以手足少陽經及太陽經穴為主。
取穴:肩髎、天井、外關、陽池、後溪、環跳、陽陵泉、承山、懸鐘、申脈、丘墟。
操作:局部皮膚常規消毒,選用0.35 mm×50 mm毫針,
肩髎穴向下直刺40~45 mm,天井、外關、陽池、後溪、環跳、陽陵泉、承山穴均直刺15~45 mm,行平補平瀉手法;懸鐘、申脈、丘墟直刺15~40 mm,施捻轉提插補法。刺激量遵循「寧小勿大」以患者舒適為宜。每日1次,留針50 min。
——————
——————
1.弛緩期多在中風病程2周之內,此階段患者多神志恍惚、頭昏嗜睡,屬風火痰瘀閉竅、經絡不通之實證。
取水溝穴及患側手足陽明經穴為主,水溝用雀啄刺法,以醒腦開竅;
肩髃、梁丘均施捻轉提插瀉法,兩穴分別在肩部和膝上,不會引發肌張力增高,因此可增大刺激量以通經活絡;
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上巨虛、解溪均為手足陽明經穴,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取之以活血通絡,現代解剖學認為下肢陽明經穴位於下肢伸肌之間,在中風病程中下肢伸肌張力增高引發痙攣,因此在弛緩期注意防止痙攣,宜行平補平瀉手法,刺激量不宜過大,寧小勿大,以患者耐受為度。隨著病程的進展,陰陽失衡,筋失濡養,逐漸轉為痙攣性偏癱。
2.痙攣期多在中風病程2~3周之後,此階段患者多神志清晰、偏癱伴痙攣,屬風動痰阻、氣陰虧虛之虛實夾雜證,應以手足少陽經及太陽經穴為主,不取陽明經。
足陽明經腧穴多分布於下肢伸肌,屬主動肌,針刺下肢陽明經腧穴容易刺激下肢伸肌及肌腱,使痙攣加重;而足太陽經行於下肢後面,多數腧穴位於屈肌中,屬拮抗肌;足少陽經位於兩經之間,屬足內翻的拮抗肌,針刺這些穴可能有利於興奮屈肌、拮抗肌的張力。施以平補平瀉法或補法,即刺激量較弱,有助於緩解痙攣。
——————
節錄內文:
————
將缺血性腦卒中偏癱患者分為軟癱期(BrunnstromⅠ~Ⅱ期)、痙攣期(BrunnstromⅡ~Ⅲ期)、恢復期(Brunnstrom Ⅳ~Ⅴ期)、後遺症期(持續BrunnstromⅢ期)。
每期病症特點不同,根據中醫辨證進行分階段辨證針刺:
①軟癱期採用提高肌力針刺法:本期的特點是患肢失去控制能力,隨意運動消失,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此期因患者的病機大多是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升降逆亂所致的痰瘀壅滯、經絡阻滯。標重於本,急則治其標,根據「治痿獨取陽明」,以多氣多血的陽明經穴位為主,配合其他兩條陽經的穴位,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改善標症的目的。
②痙攣期採用抗痙攣針刺法。本期為關鍵期,多數患者出現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甚至痙攣等臨床表現。這期肌張力的快速增高是有積極意義的,但異常的肌張力和痙攣不利於患者康復。此時通過針刺拮抗肌和痙攣優勢肌肌腱的防痙攣針刺法將偏癱肢體肌張力調控在正常範圍,避免異常運動模式形成。中醫認為此期痰瘀明顯,氣虛陰虛證逐漸顯露,肢體失去濡養而出現「陰急陽緩或陽急陰緩」的症狀,即上肢陰經拘急、陽經弛緩,下肢陰經弛緩、陽經拘急。治療原則以調和陰陽、息風通絡為主。
③恢復期偏癱患者痙攣漸漸減輕,關節開始出現分離運動,平衡性和協調性逐步接近正常,但不適當的治療仍會促使肌張力的異常增高。此期痰瘀慢慢減少,氣虛陰虛持續加重,針刺方法同痙攣期。
④後遺症期採用培補針刺法。隨著病程的進展,實邪漸去,本虛之象凸現,經氣虧耗,精血不足,筋脈肌肉失其濡養;病久耗氣傷血,氣血不足,滯澀於筋脈,均可使癱側肢體出現攣縮,針灸取穴以陽明經穴位為主,加陰經穴位太溪、關元、氣海。太溪滋補肝腎之陰,氣海補氣,關元補陽,寓在陽中求陰,3穴配合,可達到補益氣血、培補肝腎目的。
①軟癱期:以陽明經穴位為主,配合少陽經和太陽經的穴位。
取穴:患側合谷、外關、手三里、曲池、肩髃、髀關、伏兔、足三里、解溪、太衝。
②痙攣期與恢復期:
a拮抗肌針刺法:根據腦卒中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痙攣模式,在患側上肢伸肌群和下肢屈肌群取穴,針刺拮抗肌肌腹,取穴:患側肩髎、臂臑、清冷淵、天井、手三里、外關、八邪、承扶、殷門、豐隆、懸鐘。
b針刺痙攣優勢肌肌腱法:在痙攣優勢肌的肌腱上針刺,取穴:患側天府、肩貞、尺澤、大陵、足五里、曲泉、委中、丘墟透商丘。
③後遺症期:針刺取穴以陽明經穴位為主,加陰經穴位。取穴:患側合谷、曲池、肩髃、手三里、外關、髀關、伏兔、足三里、解溪、太衝、陽陵泉、太溪、關元、氣海。
————
薛宏昇於慕義中醫診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76號4樓之二
電話:(02)2391-0111
慕義中醫診所 預約掛號網址 https://muyi.tcm.tw/
慕義中醫診所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uyitcm
薛宏昇中醫師 - 慕義中醫診所 網誌:http://www.shstcm.tw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