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五官病的緣起。 2018/08/09
提到針灸治療頭面五官病,尤其是眼病,有經驗的病友,大概常會想到以長針深刺睛明穴與球后穴,利用「眼眶內針法」,通過眼眶與眼球間的軟組織空隙,進到眼球旁甚至視神經孔外圍總肌腱環前,這是我們老學長也是在學時的老師丘應生教授,大家熟知的特殊針刺方式。
2007年我在長庚紀念醫院中醫針灸科服務時,邀請了中國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分會名譽會長、黑龍江省中醫藥科學院(http://www.hljtcm.com.cn)張縉教授(http://zhangjin.sys124.pkulab.com),來長庚醫院講學兩個月,張縉教授系統性的傳授了傳統針刺手法,並演示了燒山火與透天涼、過眼熱、飛經走氣等針法絕技。2010年11月16日“中醫針灸”項目正式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第五次會議審議,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張縉教授乃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醫針灸”四位代表性傳承人之一,並且針刺手法操作就是其主要的傳承內容。
燒山火、透天涼與飛經走氣這些針刺手法,在『針灸大成』古書與教科書上有記載,但是從來都沒有人會做,中醫學系的學生在準備國家執照考試時,背背書應付了事。至於飛經走氣這個針法,網路上有『台灣針灸四大流派』的文章,其中提到飛經走氣派,是以修養齋為代表,學生時代的鍾永祥老師是他的大弟子,因此大家都認為鍾老師的學生,所扎的方式就是飛經走氣。直到1998年1月14日,透過當時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黃美涓副院長介紹,她是復健科醫師也是修養齋的關門弟子,邀請了她的師兄黃祐宗來長庚醫院,演講『談行針基本手法的運用』,提到修師晚年以「進而進之」為毫針基本手法傳授門徒,當黃師兄操作演示時,我們才震驚於修派晚年弟子與早年弟子的行針方式是完全不同,一位老師,在二十年前後,學識與修煉功力極可能大大不同,這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燒山火與透天涼、飛經走氣,張縉教授也演示了過眼熱,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與見到的特殊手法,他並提到自己原本是一位西醫外科醫師,1954年參加全國高等醫學院針灸師資班學習,到鄭毓琳老先生診所目睹其扎針技法,他擅長燒山火及透天涼,在風池穴先使氣至病所(眼底)然後將熱送至眼底,治眼底退行性病變效果明顯,遠佳於當時其他治療方法。因為親眼看見鄭毓琳老先生絕妙的針法,他毅然決然放下手術刀,走進針灸針刺手法這片神奇天地。由於張縉教授數次提到鄭毓琳/鄭魁山父子的鄭氏針法,於是2008年1月9日我們到甘肅蘭州拜訪了鄭魁山教授,隨後於2008年6月,邀請甘肅中醫藥大學(http://www.gszy.edu.cn)鄭魁山教授的學術繼承人方曉麗教授,赴長庚講學兩個月,講授鄭魁山傳統針法及其臨床應用,透過方曉麗教授的進一步指導,我們總算能掌握箇中訣竅,讓溫通法、熱補法、燒山火與過眼熱等絕技,能在台灣有了實際的臨床應用。方教授後來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鄭魁山傳統針法及臨證經驗傳承研究工作室」(http://zhszf.gszy.edu.cn)及「甘肅鄭氏針法針灸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項目負責人。
張縉教授、方曉麗教授,兩位教授的講學過程中,對於運用針灸治療頭面五官疾病,都一致推崇並採用鄭魁山教授在後頸部的風池穴取熱,並將熱感送至病所的獨特針刺手法。至於“深刺內眼病三穴”(張縉_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第34-35頁),臨床是以風池穴操作“過眼熱”為主,這是取效的主要治療方式,球後穴、睛明穴則是隨症選用,而且眼框內針刺,必須有嫻熟的針刺手法,掌握好進出針的力度與技巧,才可以有效防止出血,近來已有針具廠商研發出針尖磨圓的眼框內專用針,亦可降低出血機率。
薛宏昇於薛宏昇中醫診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一段176號4樓之二
電話:(02)2391-0111
電話:(02)2391-0111
留言
張貼留言